新浪上海 资讯

不负春光"加速跑":关于高质量发展 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提及这些关键词

澎湃新闻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踏着春天的脚步,2024年全国两会在北京拉开大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每年全国两会,来自上海代表委员的观点、言论,总会牵动外界的目光。2024年,他们在关注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澎湃新闻记者连日采访注意到,2024年上海的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正是高质量发展。

从新质生产力到科技创新,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促进民营经济立法……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关键词,频频出现在扎实的调查研究,以及精心准备的建议和提案当中。

透过这些“申音”,或可看见接下来上海乃至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如何闯出新路子。

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晋热词,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让科技创新贯穿到每一个发展环节。”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准备了一个课题,希望能与其他代表委员共同探讨,这也是过去几个月引发广泛讨论的新词——新质生产力。

这位来自科研领域的代表认为,要果断抓住新质生产力,从原理到技术,从企业生产制造、转型升级,到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应当立足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开拓更大的发展新空间。

“这些年,中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研究成果距离企业直接使用还有一定距离,转移转化这块也希望国家进一步重视,更好推进实验室成果的社会化利用。”黄勇平说。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对此有同感:“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够显著。深层次的原因是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

2024年,蒋颖带来《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案》,建议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优化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当今中国已获得广泛共识。从数据看,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连年保持较快增长,R&D占GDP的比重,已从2012年的1.91%持续提高到2022年的2.54%。

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上海的R&D经费占全市GDP的比例已达到4.4%左右。同时,上海将基础研究投入抬升到新高度,宣布力争再用4年时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提高到13%左右——这将接近全球顶级创新城市水平。

而以上海为样本,不难看到,由高科技所引领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足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已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

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从最直观的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达30.51万亿元,以不足全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GDP24%的成绩。

“过去五年多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很大步伐,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取得很多显著成就。”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2023年,权衡的调研足迹遍布长三角三省一市: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到张江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优势;从苏州工业园区的高端制造特长,到杭州活跃的民营经济、合肥快速增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更踏访至县级市的十余家民营企业。

“我们一路调研下来,也注意到一些需要加深、加快解决的问题。”权衡举例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必须加快。目前,各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性都非常好,接下来还须把各种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在长三角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避免资源分散、同质化竞争现象。

权衡分析,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逐步进入了“深水区”,未来会接连碰到“硬骨头”,需要不断突破现有体制障碍、机制瓶颈,更好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创造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长期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早在2018年3月,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提交了“关于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024年全国两会,丁光宏在全面调研基础上进一步建议,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开展调研和规划,将长三角区域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区。

丁光宏说,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国实现了很多伟大成就,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建立示范区,来引领全国发展。

“比如,早期的深圳、浦东新区,到后来的临港新片区等等,这种引领不仅是一项项的具体措施,更重要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变革。”他说。

因此,他建议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率先建立成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引领区,是加快实现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纵览这几年长三角地区的探索和创新,其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愈加凸显。

民营经济

最近,有关民营经济立法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其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现实意义,是多位上海代表委员谈论的重点。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威达控股董事长周桐宇认为,目前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策扶持存在一定温差,比如,市场竞争面临隐形壁垒,融资信贷、信用修复、企业减负等普惠性偏弱,一定程度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她建议,有必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切实发挥立法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根本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经历了40余年发展。公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一些上海的代表委员提出,“民营企业有利于推动‘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民营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只要中小企业 “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这种良好的发展局面,有助于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有一个非常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案例。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站上世界新能源汽车浪潮之巅。而在这当中,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为民营企业立法提建议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他表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比如,政府部门应当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司法机关要切实保障企业家人身权利,保障民营企业合法财产权益;法律监督机关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制度等。

“市场环境总体还是在向好发展,我认为大家应该提振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国家在不断出台各种扶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民营企业也要多强企健身,要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和方向。

归根到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在多个上海的代表委员们看来,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民营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带来更多机遇。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不负春光“加速跑”:关于高质量发展,来自上海的代表委员提及这些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