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碎片化的城市更新,串联成一张大蓝图

周到
关注在山东中路汉口路交汇处,一条传承历史文化、连接八方信息的纽带,正在从无到有,呈现于公众视野当中。
过去,这里是代表中国新闻业起源的“望平街”,是上海报业的发展中心;今天,这里矗立着申报馆、解放日报大厦和申大厦,见证新闻传播的变迁;未来,这里将建成上海首个文化新闻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黄浦区“一街一路”示范区域的一部分,为上海城市更新之路打造全新样本。
诸如这样的高品质街区,在黄浦区还有不少。早在2022年6月,黄浦区委、区政府就出台了《中共黄浦区委、黄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党建引领城区精细化治理,科学规划打造“10分钟生活圈”、“一街一路”示范区域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逐年滚动推进“一街一路”示范区域建设。
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以街区和道路为切口,黄浦区正在探索新时代人民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的“黄浦样本”,在这些变化之上,也展现着上海,这座百年风华城市的更新脉搏。
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一街一路”,指一个街道打造一个街区和一条示范道路,作为城区精细化治理范本。数据显示,2023年,黄浦区内10个街道的“一街一路”建设项目共计65个,面积达206万平方米。目前在外滩街道,已经有5个点位改造基本成型。
在宁波路山东北路交叉口,原来是一个垃圾分类处置库房,底楼是垃圾厢房和倒粪站,承担着大半个街区的垃圾收集转运任务。由于这里毗邻菜场,烟火气十足,一旁宁波路又是上海人熟知的“美食一条街”,让湿垃圾的处理成了一道难题,即便是环卫车每天高频转运也难以满足,如若在库房前临时堆放垃圾,又会引起周边居民的不满。
经过“一街一路”建设改造,现在底楼这个垃圾库房,变成了一个具备湿垃圾深化处理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站点,日均可处理湿垃圾200公斤,其中,部分通过处置转化的优质营养土,还能用于街区培育绿化。
“一街一路”的内核,就是要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尤其是对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打下优质基础。
山北街区,是黄浦区推进“一街一路”建设的首批示范区域,那里既有上海滩最早的石库门,年岁悠久的老公房,又有街边一溜商铺小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至今还记得,刚开始,居民的态度很是抵触,说如果仅是涂脂抹粉的修缮,他们不需要,他们要的是解决管道、停车和长期破旧亭子这样一个个具体问题。
随着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并把他们的需求逐步化成实际方案,居民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为了让居民从会参与到有效参与,外滩街道使用了各种方法。以往征集居民意见,通常情况是公示一个方案,邀请大家过来开一次座谈会。然而这种形式,对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居民来说,很难将自己的需求准确传达给专业团队。
丁琦宁表示,在山北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团队还请设计师走入居民区,拿着设计图和效果图,通过在小区地面上划线,让他们更有实感地了解到,下一步改造大概会在什么位置,占用小区面积有多大,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与居民充分沟通,让他们的参与度“全程无死角”。
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边银角”
河南中路575弄附近,在名为“云之丘”的口袋公园里,种着海棠、绣球、杜鹃、鼠尾草等多种植物,让周边原本开窗只能看到大马路的居民,能欣赏到养眼的绿植;西藏南路旁的启园,通过自然式的造景手法,配置枫香、三角枫等珍贵树种以及20余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成为途径人们的休憩好去处。
像这样利用中心城市“边角料”,“见缝插绿”地厚植生态底色,在黄浦区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黄浦区已累计新建各类绿化11.7086万平方米,包括公共绿地4.804万平方米、专用绿化3.2358万平方米、立体绿化3.6688万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9个、社区小微花园10余个、绿道2公里。
云之丘所在的河南中路,是黄浦区“美丽街区”项目的重头戏之一,它不仅跨越三个街道,还是外滩第二立面背后的街区。“河南中路其实是一条快速通道,大家总是匆匆路过,最多看看南京路步行街,很少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停下来走一走,感受城市氛围。”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朱晓君说。
所以,河南中路的改造计划设有一个精神主题——“WA”,用中文读出来就是“哇”,寓意让经过这里的市民都能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
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说,“WA”中的“W”有三个含义。首先是“Walk”,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开启流行的City Walk;其次是“Watch”,在漫步的过程当中多多留意周围可阅读的建筑,欣赏绿意盎然的植被;最后是“Wake”,通过在这里的片刻沉浸与放松,产生一次自觉醒。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好像住着一个原始人,有时候城市人感到的焦虑不安,其实是我们对自然的需求。”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说,依托区内“一街一路”10分钟生活圈的示范引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美丽街区”建设,把碎片化和点状的公园串联起来,做到生态链接,让绿色生活成为摩登都市的“生活新画卷”。
打造“一街一路”新范本
在如火如荼的“一街一路”城市更新过程中,推动上海首座新闻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可谓顺势而为。
对黄浦区而言,外滩区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和经典地标,既要保护好建筑风貌,传承好城市记忆,也要结合区域规划定位加快转型步伐、注入新功能,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培育消费新动能,打造更多文旅新地标。
未来打造上海首座新闻历史文化街区,在物理空间中,力求助力黄浦区打造具有新闻历史文脉的“一街一路”美丽街区示范点位,深度延展外滩历史文化,营造黄浦区街区风貌整体性,成为外滩美丽街区的新标杆。
上海正围绕15分钟生活圈在深度打造,黄浦区因为生活服务设施密度比较高,自我加压提出一个10分钟生活圈。这也是整个城市未来我们基础的一个民生服务和市民城市建设参与的很好的载体。
新闻历史文化街区的10分钟生活圈内核将如何构建?从近期规划来看,新闻历史文化街区将基于提升上报·解放源及上报·申大厦街坊,从报业文化核心出发,打造上报·申报馆小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这个带有媒体文化属性的广场可成为街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市民的打卡点。
在中远期规划中,南京路和福州路将联系起来,形成一系列可阅读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成为阅读黄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筑”“故事”与“人”融为一体,让市民在漫步街区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接受采访时说,推进新闻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是外滩街道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从抓住了历史脉络、传承优秀文化的角度,这个街区在一街一路建设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新闻历史文化街区,是企业与政府携手打造的街区,是推动街区治理的一个范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我们期待通过这个点位打造,未来能够在整个街区,包括这么多老建筑、历史街区的改造当中,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形成楼内楼外、楼宇小区居民和员工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让存量空间下的城市更新更温暖
‘美丽街区’建设已经走向深耕化,在微小中见精华, 在精华中回答自然的问题。未来,我们的植物可以变成市民间交流的绿色纽带,也能变成家门口的自然课堂。”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认为,微更新就是在打造城市中的“生境博物馆”,要满足公众回归自然、探究生命世界的精神需求。
在钟律看来,存量空间下的城市更新,需要关注全球友好包容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在城区的各个角落,我们要脚步丈量,温度体验,精细化打造可漫步的城市,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共同构建创造人文关怀的韧性空间。
2023年,上海街头不断冒出越来越多由传统电话亭改造而成的“老友亭”。上海电信数字生活部研发中心副主任葛正荣表示,由于老年人对科技的敏感度不比年轻人,这才有了主打“助老服务”的老友亭,不仅能够打电话,还添加了打车、查询养老金、寻找周围社区便民点等多种实用功能。
如一键打车,就是基于电话亭自带的位置属性。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并不会使用打车软件,而如若在老友亭内点击一键打车,便不需要再输入目的地,周边出租车在收到订单后会直接行驶至老友亭接客,老年人只需上车后向司机口述想要去的地方即可。
但是,光有老友亭还不够,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专项管委会主任、蚂蚁集团客户与公众沟通部总监王亦菲说,在老友亭里可以直接打车,是用技术手段解决了老年人的出行问题,不过从客观上来说,还是需要有人来教老人如何来使用,大到老友亭,小到一部手机。
“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认为,虽然这样的社区空间硬件是固化的,但运营是弹性的,关键在于我们赋予这个房子什么样的内容,举办什么样的活动。他表示,上海应该打造一个“网红级”的社区公共空间,既能可持续运营,又能成为创新典范。“要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吸引住留住人,创造共同的回忆,不能单单只有设计师觉得好,这是不够的。”

艺术家、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及艺术创意总监倪志琪认为,“在城市更新的改造过程中使用环保的再生材料,是一种趋势,也是艺术进入生活的一种渠道。”
这一方面尽管中国刚刚起步,但可以学习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譬如澳大利亚的像素大楼,就是当地首个碳中性办公楼,达到105项环保要求;在西雅图则有一栋“布利特中心”,其建筑本身不仅可以收集和过滤家庭废水,混凝土楼板上还装有太阳能热水循环辐射采暖系统。
“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确实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关键是要打造差别化,最怕千篇一律,不能急功近利,要打造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倪志琪说。
中交城投运营总监、新凤溪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董事长谢东也表示,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城市更新最终要回馈给这里的百姓,不能单单只是体现这里原有的,更要让他们知道,未来这里会变成什么样。“这就需要艺术的介入,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展示‘在地、在文、在人’,不能在更新的过程中把原来居民眷恋的东西扔掉,他们是充满情感的。”
某种程度上,做物理的城市更新是在做一个建筑,但城市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所以进一步,要考虑到这块空间今后的可持续运营,让更多人愿意过来了解,也让住在这里居民为自己生活的土地而感到骄傲。
“我想,艺术和设计对于一座城市的更新,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很多人说上海有腔调,这个腔调体现在哪里?其实就是体现在这样方方面面的地方。”谢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