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环境技术大会开幕 首次发布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综合
关注4月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慕尼黑博览集团、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环境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在上海隆重开幕。

本次大会以“‘美丽中国’目标十年展望——科技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围绕绿色产业链构建、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标准化引领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度交流与研讨,旨在凝聚科技创新合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新征程,为业内人士搭建政府、环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媒体等多方互动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发布环节,首次公开发布了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计13项获奖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强大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做了题为《中国城市河流治理关键要素分析》的主旨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存在全年污染、晴天污染和雨天污染三大类型,未来治理需继续完善雨污分流体系,科学实施底泥治理,并充分发挥河长制统筹协调作用。她特别指出,水质改善是生态恢复的前提,建议通过系统性工程措施和管理创新,推动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做了题为《环境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从科技领域向领域科技转变,强调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深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以新型举国体制创新科技体系,科教融合成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在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需重点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区域实践,如京津冀重大项目,实现经济高效的环境治理。同时,需打造协同创新平台,融合大数据与智慧决策,培养现代化人才。
本次大会设置了专题板块,以“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主题,讨论了四大议题。
议题一:美丽中国目标背景下的绿色产业链建设
议题“美丽中国目标背景下的绿色产业链建设”环节,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乔琦主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做了题为《<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的主旨报告,多位专家进行了高峰对话。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美丽中国目标驱动下,绿色产业链正依托5G、AI、物联网等技术加速重构。生态环境产业应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化、精细化转型,为“双碳”目标提供系统性支撑。
议题二: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议题“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环节,由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杨耀武主持,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有关同志做了题为《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专家们指出,在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构建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和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作用,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和管理支撑的关系,通过“1+X”等共建模式创新,协同各创新主体要素开展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议题三:流域综合治理
议题“流域综合治理”环节,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级专业师李翀主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英才做了《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与保护对策》的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强调,流域综合治理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核心手段,通过跨区域协同优化水资源配置、防治污染、修复生态,可保障水安全、提升生物多样性,缓解洪涝灾害风险,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兼具生态效益、经济韧性与社会稳定价值。在此过程中,应系统解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卡脖子”难题,以及流域监管存在的技术及管理短板。
议题四: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议题“标准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环节,由全国环保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秀腾主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做了《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专家们一致认为,标准是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工具,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供统一标尺。团体标准作为市场化标准的重要组成,其灵活性、快速响应性尤为突出,能够填补新技术、新业态标准空白,加速低碳技术迭代应用。同时,依托认证标识等市场机制,引导绿色消费与生产,构建“标准驱动-市场倒逼-产业升级”的减碳闭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