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环城生态公园满意度测评出炉

话匣子FM
关注原标题:寻求最大公约数,首批环城生态公园满意度测评出炉
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千座公园”建设工程是上海的民心工程,也是“十四五”期间,上海建设“公园城市”、打造“生态之城”的重要举措。
今年年初,宝山丰翔智秀公园、普陀春光公园、嘉定绥德公园、闵行梅陇生态公园、浦东沔青公园和金海湿地公园等首批6座环上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开放运营近半年,市民游客体验如何?近日,一份详实的满意度调研报告新鲜出炉。

这份满意度调研报告,通过周末在6座环城生态公园现场设摊、走访周边社区、居委微信群转发等方式进行,共收集问卷1515份,市民总体满意度较高。
“满分10分的情况下,平均分是8.92分,其中‘景观面貌’满意度最高,为9.12,‘配套设施’‘卫生状况’‘主题特色’和‘安全管理’5个评价的子项也在8.5分以上。”
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王雨晨介绍,要说不足,主要还是在配套设施方面。
就像家里装修,许多细节是在居住使用中不断优化。
上午记者在闵行梅陇生态公园看到,几位阿姨正坐在大树下的草坪上闲话家常,现有的座椅实在满足不了社交需求,售卖点也有不足。
“座椅太少了,那面没有,这面只有几个。”
“年轻的他要跑步,他不坐的,老人就要坐一下,休息一下再走。”
“现在天热了,里面没有卖水的地方。”
通过满意度调查,不少意见都被纳入了环城生态公园的“工作清单”,一些建议已经落地:
嘉定绥德公园根据市民建议增加了3处安全岛,供过往非机动车避让机动车,园内服务驿站还没建好,还增设了一组移动公厕用于过渡;
浦东沔青公园将开园时间从7:00-8:00,调整为5:00-21:00;闵行梅陇生态公园计划年底拆掉围墙,24小时向市民开放。
一些市民需求反映出,公园建设时配套设施测算的精准度需要提升。
“梅陇公园70%的人是步行到达,还有50%-60%是每天都来,那说明什么,游客主要就是周边的居民,停车需求有限。
沔青公园虽然同样是周边有社区,距离超过1.5公里,带着孩子就不可能走路来,停车矛盾会产生。”
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周华杰举例说,尽管每座公园建设时都新增了停车位,但公园与居民区的间距相差几百米,对停车位的需求就会大不相同。
调研报告显示,环城生态公园的游客群体正在变化。
年轻群体,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活动,专程打卡的游客都在增多,搭帐篷、骑行、烧烤等新需求随之增加。

市民对游园新需求的接受程度情况
七成受访者对帐篷露营持欢迎态度,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宠物入园、自助烧烤、园内骑行等活动,在游园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有所顾虑,王雨晨举例说:
“比较典型的是在宠物入园的方面,年轻群体比较欢迎的达到了65.75%,反对意见只有13.7%,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几乎是与年轻人意见相左,持反对意见的达到62.72%,支持的是20.76%。”

不同年龄群体对宠物入园的接受度情况
不同意见的“碰撞”,恰恰为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运维指明方向。听见不足,看见趋势,找到最大公约数,也正是首批环城生态公园开展满意度调研的意义所在。
周华杰说,今后市民意见征集的形式内容还会更丰富,更会真诚推动市民建议落实落地。
“我们把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总结,运营在后续的、在建的、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所有公园,也要进一步强化对游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多维度征询意见,要跟周边的街镇大联动。”
很快,首批6座环上公园还将结合驿站、入口广场设置市民意见征集箱,常态化问需、问计、问效于民。
今年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千座公园”建设工程被纳入上海市委2023-2025民心工程,是上海“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的重要举措。
目前,本市重点推进了“环上”公园和外环绿道建设,首批6座“环上”公园今年年初已开放,第二批10座环上公园年底建成。“环内”已完成200公顷楔形绿地建设。“环外”推动吴淞江生态间隔带方案研究。“五个新城”开展国际方案征集,并形成上海新城绿环专项规划。
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将“抓实办好民心工程 加快推动公园城市建设”作为主题教育调研题目,并指出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要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老百姓参与进民心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让民心工程经得起时间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