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佘山天文台大修收尾 122岁望远镜恢复观测能力

话匣子FM
关注历时两年施工,有着122年历史的百年老建筑--佘山天文台大修工程已近尾声。具有百年历史的“镇馆之宝”——曾是“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通过修缮,再度打开穹顶,恢复了天文观测能力。近日,本台记者提前到此做了一番探访。
[这个望远镜重新粉刷过了,也是让这个“百年老镜”恢复了正常工作……(压)]
在佘山天文台二楼的大望远镜观测室,上海天文台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左文文副研究员说,此次大修,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重修眼前这台1901年安装完成的大望远镜。这架当年从法国运来、价值十万法郎的望远镜,百年来拍下了7000多张天文照片。兢兢业业工作近百年,大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渐渐“老眼昏花”。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郑立新所在的团队承担此次大望远镜的修缮。由于年代久远,所需的相关图纸、参数几乎为0,修缮遇到了不少困难。
[前期的勘测比较困难,望远镜这块测的参数是比较多的,它的各种尺寸,有些部件可能需要拆,那么在什么位置,测哪些东西,必须在前期留档,拍好照片,(并)对它的焦距、后截距以及成像质量进行测定,大概持续了2~3个月。]
团队边请教专家、边摸索,拆解了200多个零部件,一一精准测量、建档,再进行维修、更换,历时近一年,为望远镜换上了新镜片,恢复“视力”。此外,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工程师慎露润介绍,在2005年最后一次打开时,覆盖望远镜的铁质圆顶因齿条锈蚀磨损而卡住,从此无法灵活转动。这次修好后,大望远镜重新转动,穹顶也再次开启:
[齿条它是一段一段的,是一个弧形的,我们是根据他的面型1:1进行还原,把它一个一个替换。另外一个修缮的就是外天窗,我们没有起重设备,都是靠人工把它给定制之后做上去,然后覆上蒙皮。]
修缮后的大望远镜用来观测太阳、行星、月球,仍是不错的选择,去年底,它已成功进行了观测。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说,天文台将以此为依托,面向公众开展科普观测活动。
[望远镜我们进行升级改造,后面加上了相机,我们就可以对天体进行拍照。市民当中我们的爱好者到山上来拍照片都是可以做到的。]
除了大望远镜,同步升级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展陈布置基本完成。左文文说,1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中,包括8个室内展厅以及上海唯一一家有山体结构的多媒体放映厅,馆内的100多件展品,有天文仪器、设备、手稿、图片等。其中不少是首次面向公众展示。比如大望远镜在122年前记录下的月球:
[这张照片为什么要把它放得很大呢,因为这张照片就是佘山天文台那台望远镜拍到首张月球照片,就它的首光拍的照片就是这一张。]
不久,上海天文博物馆就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侯金良说,未来,在天文科普传播中,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将和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发挥各自优势。
[我们这个天文博物馆跟临港的天文馆的不同是,我们这是历史,临港的是现代。我们团队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考古”了,我们这里的藏书室里面有很多资料,把它挖出来了(并展示)。如果以往来过的,可能看到(跟以往)完全不一样;如果是第一次来,那就会有一个新的体验。]
以上由记者李雪梅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