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智造”造福先心病患者 新型“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成功

综合
关注由上海创新研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膨式“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皮微创介入方式为1名5岁的孩子成功植入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标志着新型可降解封堵器装置将逐步在临床推广,造福越来越多先心病患者。
近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脏外科高永生教授、杨立明医师等治疗团队医生,通过经胸超声详细评估,确定孩子心脏左右心室之间有约4mm大小的缺损。医疗团队熟练地在经胸超声和DSA影像引导下,将自膨式“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由输送装置通路推送,并在心腔内成功展开和释放,完美地封堵住患者的室间隔缺损,全程用时25分钟,手术顺利完成,孩子顺利送回心脏外科病房,生命体征平稳。


高永生教授介绍,室间隔缺损(VSD)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关系与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往此类介入手术通常采用的是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存在金属永久植入物的相关风险,特别是对心脏瓣膜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而使用“可降解封堵器”不仅可以有效阻断异常通道,还可以避免金属永久性封堵器可能带来的远期并发症。可降解封堵器作为桥梁,仅作为临时的植入物,最终会分解成无毒的小分子水和二氧化碳被排除体外。原缺损部位上的封堵器网体表面会由患者的自身组织再生修复,并完全被覆盖。可降解封堵器在达到修复心脏缺损的同时又未在心脏内留下金属植入物,这项创新使瓣膜返流和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大大降低。从手术操作流程看,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装置与常规金属封堵器类似,在心脏超声引导下,可有效观察到封堵器的位置及形态,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

植入前超声

植入后超声
吉大一院心脏外科建于199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吉林省内唯一一家手术例数突破千例,也是省内唯一一家开展器官捐献心脏移植的心脏外科。现为卫生部先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吉林省首家卫生部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在吉林省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10公斤以下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及器官捐献心脏移植术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及省内空白。2021年全年介入手术量近1000台,目前,心脏外科在传统开胸手术基础上逐步向“微创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最大化减少手术创伤,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治疗。
此次使用的自膨式“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由上海锦葵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锦葵医疗经过十多年的科研创新,获得了多项专利,创新制造了一系列的“生物可降解”心脏封堵器。锦葵医疗与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机构联合,在可降解封堵器领域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使我国在该领域器械研究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