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发布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 推动慢行交通建设

劳动报
关注原标题:中心城区骑行经常“晕头转向” 上海如何补上慢行交通这一课
一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否发达,被视为城市是否宜居的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上海公共交通网络的基本建成,如何把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等慢行交通“顺畅”起来,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记者近日体验发现,受历史原因和道路实际情况等影响,目前上海慢行交通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存在五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据悉,上海《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即将发布,将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对全市的慢行交通发展做出统筹和规划。
新城慢行交通带给市民美好享受
望园路(航南公路-金齐路)是奉贤新城的一条景观道路,自2019年底改建通车后,优美的环境引来无数前来打卡的市民。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条道路大气顺畅,仿若在林间穿梭。道路采用中央隔离、机非隔离、人非隔离带形式,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有效分离。同时在临河路段,设置人行栏杆,确保行人安全。
“西半幅道路利用原有老路,线型顺直;东半幅道路则避让现状水系和保留大树,呈优美曲线。”据奉贤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奉贤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重要配套道路,望园路(航南公路-金齐路)全长1.86公里,规划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城镇段。工程保留了现状水系和大树林地,全要素打造交通和生态融为一体的森林大道,既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又满足了奉贤新城交通发展需求。
“规划设计时,我们就把慢行交通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该负责人表示。在望园路记者看到,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别采用红色、绿色彩色沥青,宛如腰带,系于绿林,非常引人注目。
在中心城区骑行会“晕头转向”
但是中心城区,由于道路资源匮乏等各种原因,慢行交通的现状不时让人遇到尴尬。
在上海,由轨道交通和公交汽车组成的公共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建成,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更是超过1000万人次。对于老百姓出行来说,如果解决慢行交通的问题,就能把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这三种交通网络真正衔接起来。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日前,记者来到人民广场,沿着人民大道一路骑行。至西藏中路突然发现,原本宽敞的非机动车道戛然而止。原来西藏中路早已改非机动车道为公交车专用车道。
一旁的交通协管员见状,立马上前阻止:“这里不好走的!要去对面,只能从博物馆后面绕。”话音刚落,同行的一些不知情的自行车车主便只能“打道回府”了。
打开地图软件发现,如果要从人民广场行至斜对面大世界的话,要途经武胜路转至黄陂南路,再沿着金陵中路直走,将近绕了半个上海博物馆和延中广场公园,地图上原本几百米不到的路程,增至几倍。原路返回至黄陂南路人民大道交叉口才看到,路口设置了一块单面的禁行提示,但是提示板只面向原路返回的车主,转弯进入人民大道的却完全看不到有任何提示。
在绕行过程中,自行车出行同样遇到诸多不便。在武胜路段,仅51路等公交车终点站附近设有自行车道,可以让非机动车和公交车共同前行,但刚行至上海博物馆侧门,就和人行道无缝接轨。右拐是延安高架路,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车主只能弃车行走或是换路通行。在中心城区,不少路段和武胜路类似,大路没有非机动车道,小路却又不明确划线区分行驶区域,这让市民就算跟随地图骑行也常常晕头转向。
在河南南路上,当记者骑行至人民路交叉口发现,一过路口就只有机动车道了,又无法继续前进。
目前主要存在五大短板
“除了继续加强机动车管理外,未来上海应完善慢行道路的网络功能,重新分配道路空间资源,给行人道、自行车道一个清晰的通行权。”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坦言。
据悉,上海在制订《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过程中,相关部门对全市的慢行交通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摸底,并梳理了目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第一,区界、江河、铁路、地面高快速路等阻隔,断头路成为上海慢行网络的断点、瓶颈点。另外慢行网络不足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体现,中心城三纵三横及中环机动车专用道路、外滩、陆家嘴等商圈,双向或单向禁非道路多,骑行交通路线上有“盲区”。5个新城现状道路存在大量规划待建道路,以及部分未设置慢行系统的公路断面。
第二,由于交通拥堵的日益严峻,在道路断面资源分配中, 路权分配向机动车倾斜。具体表现在:中心城部分路段存在因车行道拓宽或增加车行空间,慢行空间被机动车空间压缩,包括人行道缺失或不连续、人非共板无独立路权等现象;新城虽然道路空间富余,但是存在路边停车或违法占道行为,导致慢行通道狭窄、中断或其他阻隔慢行交通的情况。
第三,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衔接欠佳。与公共交通衔接不佳表现为行、停两方面。通行方面,部分公交车站与非机动车道设置位置不合理,公交车进出站与自行车相互干扰。轨道站点周边路网可达性薄弱,轨道站点出入口设置不足,与过街设施一体化有待提高。停放方面,轨道站点非机动车停放矛盾突出,存在停放泊位缺口大、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设置不合理,影响换乘效率等问题。
第四,慢行设施品质欠佳。部分人行道、非机动车骑行道道路设施老旧、路面破损、地砖碎裂等,舒适性较差;交叉口等精细化设计不足,转弯半径过大,对非机动车交通不够友好;无障碍慢行设施的欠缺,对轮椅、婴儿车不够友好;干道过街设施不足,过街距离较长,新城“宽马路、大街区”的设置,此类问题更为突出。
第五,非机动车停放矛盾突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总体供不应求。 满足配建标准的停放点的车位基本已经饱和,平均供需比高达1:1.3,非机动车停车位“一位难求”。此外,中心城等共享单车溢出投放区域存在乱停乱放等现象,影响区域交通。
“希望《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的发布和实施,使得上海的慢行交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让城市更加宜居、生活更加便捷。”对于导则的发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十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