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发布 补上城市风险多个短板

劳动报
关注原标题:补上城市风险多个短板!申城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发布
强化城市运行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和系统韧性,保障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之列!8月16日,上海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对外公布。记者从中获悉,本市将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着力补上城市风险目前所存在的多个短板。
城市生命体脆弱性不容忽视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近年来本市自然灾害有增无减,90%以上为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等其他自然灾害也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不仅如此,近年来,海平面抬高、平均气温升高,致使台风频发、潮位趋高、强对流天气多发、暴雨强度加大,黄浦江沿线及东海沿线风险源密集,易造成大险大灾以及次生、衍生灾害。据气象预测,未来20年,强降水发生日数和强度都呈现增加趋势,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将增多,海平面持续上升和上游泄洪压力对上海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构成更大挑战。
此外,城市运行风险载体量大面广。上海现有老旧小区3500余个,24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超过6万幢,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超过1000幢,3万平米以上的城市综合体306个。伴随着“五个新城”建设的推进,城市综合体的数量快速增加,对超高、超大建筑亟需加强风险综合管控。
截至2020年底,上海地铁运营里程729公里,单日最高客流曾达1329.35万人次,已从大规模交通设施建设期进入养护、维护期,拥有城市桥梁14274座(其中大桥11座),隧道16条,高速公路总长度845公里,城市快速路总长度207公里;还存在复杂交错的城市生命线管网及体量庞大的地下空间。大量长期高负荷使用的城市建筑设施正陆续进入风险易发高发期,客观上形成安全风险累积。
值得注意的是,工贸化工、特种设备、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如全市各类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单位约1.7万家,危险化学品总储量约3000万吨;在用电梯总数约27.5万台;汽车保有量已超400万辆,电动自行车超过1000万辆;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埋设了7大类23种管线约11.86万公里,2020年在建工地约8000个。
存在诸多应急“短板”
规划指出,上海在建设符合超大城市治理特点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方面,应急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不足,依然存在条块分割、重复投入多、资源整合难、信息沟通不畅、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另一方面,灾害事故风险综合防控能力不强。城市安全风险统筹防控、复合灾害链研究、风险综合感知等方面能力不足,需要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上持续下功夫。
同时,还存在应急救援体系统筹建设实效不足,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等软肋。
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为此,十四五期间,申城将落实以备灾物资储备设施、消防救援基础设施、各类风险监测预警新型基础设施、应急救援训练和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救援通道网络、应急科普教育培训基地等为主的综合防灾减灾设施体系,重点服务保障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城区、“五个新城”建设和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江一河等新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域。
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消防救援站数量增长18%以上。规划建设杨思、科创等29个消防救援站和三岔港水陆两用消防救援站,更新改造、迁建现有老旧消防站。在“五个新城”规划建设兼具“普通站+战勤站+训练基地”功能叠加型中心站。推动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1个具备重型机械救援、指挥调度和战勤保障功能的特勤中心站。
针对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主要道路,建设密度合理、要素齐全的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网;针对黄浦江游览、崇明三岛岛际交通、江海联运与港口运营,建设黄浦江、长江入海口及洋山港区的大雾大风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
探索构建分布式“应急能源系统”,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过渡能源的快速供应能力,保障重点区域在应急场景下的能源供应安全。评估选择可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大型公共设施,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快速转化能力。以街镇为单位储备临时可征用的医疗救助设施。推进重大防洪(潮)工程建设,打造“海绵城市”,开展吴淞江工程(上海段)建设,为流域行洪提供通道。
新建或改扩建固定监测站,填补上海南部等薄弱区域的地震测震空白;编制上海市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地震灾害风险图,为上海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精细规划提供量化抗震设防数据,并为地震应急提供实时强震动图与灾害风险评估图。
建立“5+8+11+N”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体系,包括5大“市区联建”综合库、8大行业中心库、其他11个区级保障库和若干个物资保障点。以上海石化应急救援中心及应急救援队伍为建设主体,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上海基地建设工程。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航空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停机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增强救援直升机服务能力,补充用于灭火、搜救、伤员转运等救援任务的救援设备配备,为直升机配备医用担架、除颤监护仪、人工呼吸机、输液泵、吸痰机等医疗救援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