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下乡日记:世外“萄”源 “棋”乐无穷

新浪上海
关注编者按: 7月,由建行发起的2021年“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在上海举行了上海地区的启动仪式。最近,小编从建行上海市分行得知,今年的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招募了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在未来的一个月内,学生们将深入浦东、金山、松江等地进行暑期下乡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下乡实践活动,新浪上海与建行上海市分行联合推出[我的下乡日记]专栏,本期作者是上海商学院大三学生芮旭初,让我们通过日记,看看他们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的棋杆村看到了些什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7月21日,我们参观了上海平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叶老板也和我们分享他多年种植水果的经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在疫情期间叶老板的葡萄销售出现了问题,我很好奇他是如何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找到解决水果滞销的办法。叶老板说疫情对于生鲜特别是水果行业影响还是很大的,大家都呆在家里不敢出门,物流配送资源也相当紧缺。在这里要非常感谢建行,通过建行“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将原有的线下销售模式拓宽,增加线上销售渠道,将产品搬进了直播间,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家就能订购到新鲜好吃的水果,让消费者能品尝到这些优质水果,而不是烂在种植大棚里。

农业现代化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由顺应自然变为自觉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叶老板说以前是凭借种植的经验来生产,现在则是依靠科学,转型为科学化的绿色农业。现在每一个种植大棚都会控制生产产量,而且种植期只在每年的3月到9月底,其余时间都要好好保养土地,从而保证来年生产葡萄的土地质量。平棋葡萄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靠科学技术,在建行普惠金融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15年的种植之路,让一个农村小伙变成拥有五百多亩种植面积的合作社老板。
当天我们还坐车来到了位于上海浦东周浦镇的棋杆村。在前一天晚上我特地查阅了棋杆村资料,旗杆村从2004年开始创办葡萄园,种植面积35公顷,有夏黑、美人指、醉金香、巨玫瑰等品种。几年来,旗杆村获得许多奖项: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一村一品”殊荣;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届 “我喜爱的乡村”和上海市“生态村”称号;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和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等。于是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我和小伙伴们开始了今天的周浦棋杆村下乡实践活动!
在棋杆村党总支书记张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村委会出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明净碧绿。张书记说这里十多年前就一直推行“河长制”,他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担任这条河的二级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防止水源被污染。2009年,棋杆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村95%以上农户的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乡间的田野气息裹着农作物的香味扑来,走过居民区我们来到了村里的“爱心农场”,张书记带我们走到田旁,向我们一一介绍这些蔬菜,有平日我们常吃的红米苋、油麦菜和长在叶子底下的花生。。…之所以叫“爱心农场”,是因为这些菜都是村民们送给村里行动不便、家庭条件不好的老人们的。听完介绍,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们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淳朴热心。

不知不觉,张书记就带着我们走进了有将近两百年历史的顾氏老宅。白墙黛瓦,石板青青,一走进老宅便看见一块黑色匾额写着“承裕堂”。张书记告诉我们这寓意着 “承上启下,光前裕后”,告诫后人传承家风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老宅的各个厢房里也都保留有上世纪使用的木橱柜、煤油灯、桌椅等等,走廊间挂着顾氏家族的照片,厅堂里陈列着顾氏族谱。张书记还提到了两位从顾氏老宅走出去的非常伟大的人,石油化工专家——顾敬心和他的女儿顾秀君。可见,顾氏人家严格教育儿女要成为国家栋梁之风代代相传,这大概也是顾氏家训能被子孙传承的原因吧!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跳出平时大城市中的舒适圈,感受农村中别样的美景,同时也发挥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帮助农村解决我们看到的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坚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并在实现乡村振兴之梦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稳步前行,尽己之力,振兴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