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出炉

界面
关注原标题:“十四五”期间上海有哪些重点交通项目?规划已出炉
2021年6月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十四五”时期,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持续完善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超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坚持“强枢纽、织网络、提品质、优治理、促转型”的发展策略。
《规划》提出,在国际海空枢纽能级建设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TEU)以上,水水中转比例52%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均保持世界前列。
铁路方面,《规划》提出,上海将实现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在介绍《规划》时指出,要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建设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推进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二要推进嘉闵线北延伸等规划建设;三要完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和货运体系。
轨道交通,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市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郊)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保持全国前列;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范围内常住人口、就业岗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55%、61%以上。
公共交通方面,《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上海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达45%以上,公交专用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保持在16-18公里/小时。
民生交通方面,据张为介绍,上海要完善停车管理方面,要积极创建一大批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建成一大批公共停车泊位,停车场资源共享泊位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其中,到2022年底,累计要创建100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设10000个公共停车泊位。
当前,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五个新城”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会上,界面新闻记者获悉,《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基本实现“15、30、60、90”的出行服务目标,即新片区主城区15分钟到达浦东国际机场、30分钟可达中心区龙阳路等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国际机场、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
上海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在发布会上透露, 上海将加强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助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
他表示,沪苏通铁路已于2020年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也已开工建设,为长三角交通圈的扩容再添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加快建设沪通铁路二期等项目,推进沿江高铁、沪乍杭铁路建设,提升沿线城镇、重点功能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上海还要推进嘉闵线北延伸、沪苏嘉线(上海示范区线)、金山至平湖铁路(沪平线)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
航空方面,巩固提升上海航空枢纽核心地位,支持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研究上海机场在苏州、嘉兴等地建设虚拟航站楼。航运方面,推进长三角地区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持续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格局。
在回答界面新闻记者提出的“五个新城”的详细交通规划时,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表示,各新城将加快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许健还透露,上海将加强“五个新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新城公交网络,形成多层次公交服务,提升公交吸引力;加快优化新城内部路网结构,进一步研究新城内部快速路网系统,实现过境交通分离、到发快速集散的功能。
上海还将提升新城内部交通品质,结合新城景观风貌、功能活动区等构建各具特色的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城市更新及综合治理挖潜停车资源,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推进新城公共停车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