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资讯

上海无障碍电影再造光影童话 80个小时打磨出2万字脚本

摘要: 今年年初,由上海打造的“至爱影院”在申城50家星级影院铺设“第三音轨”,打通了电影院的无障碍“盲道”,上海率先成为中国视障者无障碍观影城市。

原标题:无障碍电影再造光影童话,80个小时精打细磨,2小时电影变成2万字脚本

今年年初,由上海打造的“至爱影院”在申城50家星级影院铺设“第三音轨”,打通了电影院的无障碍“盲道”,上海率先成为中国视障者无障碍观影城市。视障人士也能看电影了,这个曾经听上去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在上海社会各界的携手努力下正温暖实现。

然而,一部无障碍电影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个朴素的愿景背后凝聚了多少力量?许多人并不知晓。近日,高级检察官马卫携新书《无障碍电影向善向美之路》亮相电影时光主题书店。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无障碍电影解说撰稿人,听他讲述了一场属于黑暗世界的光影童话。

人民检察官为残障人士鼓与呼

“我国的无障碍电影发轫于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座四合院里有一间每周为盲人讲电影的‘心目影院’。2007年上海也有了类似尝试,在闵行江川街道出现了为盲人讲电影的志愿者的身影。2009年,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2012年,无障碍电影在上海全面铺开。”

初次见到马卫时,他正在不久前刚刚开放的电影时光主题书店,为申城的电影爱好者们讲解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发展史。所有的事件、时间、数据,他如数家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卫本人就是这一运动的身体力行者。

上海目前有近17万名持证的视力和听力残疾人,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工业持续发展,银幕数量和院线票房水涨船高,但在庞大的电影市场中,视障人士与电影之间却仍然横亘着一道视觉天堑。

如何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观影权益,如何更好地重视视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彰显人文之美的使命所在,也成为马卫心中的一件大事。

每次写稿前反复观看影片

一部电影想要转化为无障碍版,撰写解说词是第一步,这是一部无障碍电影诞生之前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马卫所做的正是这个工作。

以马卫的经验为例,每次写稿前他都会反复观看影片,查阅该片的背景、影评,乃至主创团队的资料、受访视频等,只为寻找“导演视角”,用最精炼的文字更准确地向视障者传达影片内容和内涵。

正因为这样,一部2小时的电影,撰写无障碍版解说词却常常需要60-80个小时的时间。遇到较长的影片,撰稿时间甚至会超过100个小时。而一幅幅电影画面也变成了2万字甚至更长的文字。

大量的案头工作占据了马卫生活中的很多时间,但他却乐此不疲。

在马卫看来,无障碍电影不是简单的“只闻其声”,它同样注重艺术性。因此,一个优质的解说脚本,不是简单的文字讲解,而应当通过细致的描述,把电影中的故事、人物、情感、色彩等真实地还原给视障人士,帮助他们在倾听中解读影片密码,享受电影的快乐。

无障碍电影是对一座城市的温度测试

有人说,无障碍电影是对一座城市的温度测试,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缩影。可喜的是,上海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和感动。十几年来,上海持续推进无障碍电影建设,并且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科技发展,上海的无障碍电影业已经驶入了数字化合成、批量化生产的快车道,打通了无障碍电影向街镇社区普及的通道。据悉,目前,上海已经制作了数百部无障碍电影,239个社区建有无障碍电影放映点。

无论是“至爱影院”,还是这本浓缩了马卫6年心血的《无障碍电影向善向美之路》,其实都是上海助力中国无障碍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次次勇敢试水。他们见证了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走入电影院的第一步,这不仅是“盲人看了一场电影”这么简单,而是视障人士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是“上海文化”品牌与“上海服务”品牌的一次相得益彰。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