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政务频道

自动识别红灯 变道 掉头 来看智能驾驶汽车有多“聪明”

浦东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自动识别红灯、变道、掉头……来看智能驾驶汽车有多“聪明”

可以自动识别红灯并停车、可以自动变道、转弯、掉头……在临港,这样的智能驾驶场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驾驶论坛召开前夕,在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组织下,临港新片区的众多智能驾驶企业进行了一次集中亮相和成果展示。

展示当天,在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内,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汽车一字排开。在这些车辆上,都有着共同的字眼:智能驾驶。

小布体验了一辆商汤科技的智能驾驶测试汽车。从2018年开始,商汤科技已在临港陆续投入了20多辆智能驾驶的研发和测试用车,一部分做功能性的攻关和测试,另一部分进行封闭道路或公共道路的测试。

在上海商汤临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楼下,小布坐上一辆测试车出发了。这辆车虽然车顶上顶着一堆设备,车内与一般汽车并无很大不同,只是前排座位后背上有着一块不停显示、变换数据的屏幕。

进入智能驾驶模式后,驾驶座上的安全员手脱离了方向盘,但是车辆依然在平稳行驶。到一个路口时,遇到了红灯,车辆在较远的位置便开始减速,之后稳稳停下,并与前车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

车上的测试工程师丁进超介绍,前期商汤的车辆只在封闭道路上进行测试,在有几辆车拿到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后,便开始在临港的一些公开道路上进行测试。“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在跑,经过长时间的测试后,如今车辆从硬件到传感器方案,再到定位算法、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都有了很大改进。”

在小布体验的这条从海港大道直到滴水湖地铁站的测试路线上,一路经过了红灯、转弯、掉头等不同行驶情况,测试车都平稳通过,乘坐舒适度相当不错。

丁进超说,测试初期时,车辆还经常会有急刹,而且经常要进入需要安全员接管的状态,现在这些都已经基本不会出现了。

商汤科技研发副总监李怡康介绍,在无人驾驶方向,商汤研发了包括感知、分析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城市级三维地图重建及无人车高精度定位能力等技术能力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自2016年投入到智能驾驶研究以来,目前,搭载商汤自动驾驶方案的测试车已经在日本常总市和国内的杭州、上海临港等地进行路测。

与商汤科技中规中矩的汽车外观不同,来自临港科技城的企业车右智能带来的无人驾驶小车像玩具车般可爱:长方形的车体,看不出明显的车头和车尾,车身深色和白色相间,还有一些科技感的图案。

上海车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运营总监薛冰介绍,从今年年初,这辆无人驾驶小车便开始在临港科技城创晶科技中心的几座塔楼之间穿梭运行。“设置了三个站点,每天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运行,人们随时都可以乘坐体验。”

小布坐上去,发现小车里没有驾驶室,只有相向而设的两排座椅,核载6人。车上有一名安全员,在设定好的路线上,小车可以自动行驶,在路线之外,便由安全员操控。操控的工具不是方向盘,而是一个像玩具手柄一样的东西。

“我们的智能驾驶是通过融合算法实现,有激光雷达,也有视觉、高精度定位单元及地图。”薛冰说,未来设想这一无人驾驶小车可以应用于短距离接驳、景点观光等有限道路内场景下的运营,现在还在不断深化迭代。

当天,除了商汤科技和车右智能,上汽大通的无人清扫车、追势科技的自动驾驶乘用车、临港交通的智能公交、百度的Robotaxi,以及分别来自上汽集团、嬴彻科技、博雷顿的智能重卡等都一一呈现。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综合业务发展部部长叶忍之介绍,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于2019年8月正式开园以来,截至今年6月已服务20多家企业,帮助企业申请到上路测试牌照39张,累计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44万公里,自动驾驶时长超9600小时。

就在7月10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驾驶论坛就将召开。在这次论坛上,临港新片区的多家智能驾驶企业也将进行多场景自动驾驶汽车实景演示,包含乘用车、集卡、矿卡、公交、清扫车、接驳小巴,无人配送车等多种车型,推进全出行链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打造未来交通新模式创新示范区。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