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政务频道

一家医院、一位医生 守卫一座“城”

浦东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一家医院,一位医生,守卫一座“城”!

11月20日晚,上海通报新增2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晚,周浦明天华城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实行“只进不出”的封闭化管理。

在那一刻,一家医院,一位医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与这座“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城”外

“六不出门”守护患者

11月25日,最高气温15摄氏度,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周浦医院西南边,与门诊大楼隔开一大段位置的小矮房子外面,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小布踩着泥水,走入发热门诊的“办公室”。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许东伟正在忙前忙后,手里紧紧揣着手机。在一个仅容三四人坐立的“休息室+食堂”内,许东伟笑着表示,最近几天大家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发热门诊一共有9名医生,27名护士,基本所有人从20日开始就没休息过,一直在不停地工作,我们的护士长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住在医院里。”

自从周浦明天华城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里面6000多名居民的大病、小病都由周浦医院发热门诊承担。

“因为防疫需要,原本简单的事情也会复杂化。”许东伟介绍,比如前天晚上八点,发热门诊送来了一位明天华城小区的居民,喉咙里卡了鱼刺。原本几分钟能搞定的事情,在这里显得“步步惊心”,“他有一份核酸阴性的证明。但取鱼刺需要张嘴,此时将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如果是新冠肺炎患者的话,就很危险了。”

因此,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先做颈部、胸部CT,并做了血常规和核酸,排除了新冠肺炎症状。此时,医院五官科的医生穿着防护服进入发热门诊进行会诊,为患者做了处理。这还没完,相关的手术器械,发热门诊将对其进行彻底的消杀后,才能送回五官科。

许东伟介绍,发热门诊实行“六不出门”原则,挂号、检验、输液、收费、药房、治疗全部内部闭环管理,其中若是涉及专科疾病,再由发热门诊通知各专科二线医师,按照二级防护在发热诊室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此外,医院专门准备了一个病区,用于收治来自中风险管控地区的有躯体性疾病需紧急治疗的患者,前提是,这些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并经过专家的风险评判。

“刚刚一位小区的孕产妇还来产检了。”许东伟介绍,这位产妇被120直接送到发热门诊,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身着防护服等候,直接就在救护车上完成了相关检查。“因为明天华城小区是中风险管控地区,所以居委会、急救中心和我们三方合作,由救护车专车送到发热门诊,就诊结束,再由救护车送回小区,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许东伟介绍。

明天华城小区孕产妇来医院检查

40分钟左右的采访时间里,许东伟接了无数个电话:“周五还要来几个孕妇?好的好的。”“赶紧和急诊联系,要转运患者。”“必须要再做一遍核酸。”……

许东伟告诉小布,因为明天华城属于中风险地区,不能因为做过一次核酸显示阴性而放松警惕。即使在“密闭”的发热门诊内,医院也划分了明天华城小区的患者专区,防止交叉感染。

专用等待区域、专用电梯、专用病房

“目前发热门诊已接待24名120送诊人员,180多名中风险管控人员。”发热门诊护士长张燕已经连续工作了近30个小时没合眼,直到昨天她才终于回了趟家,“我们的小护士都不容易,绝大部分都是90后,但大家都不叫苦不喊累,每天还会提早过来帮忙。”

张燕介绍,在发热门诊有一些患者心情比较低落,出现抵触核酸采样等情况,这个时候,特需部出身的张燕就会采用HEART服务模式,用心用情照顾患者,“病人吐槽的时候不插嘴,等他们‘发泄’完了,我们再站在他的立场解释、安慰,效果还不错。”

采访快结束前,一位小护士闪进了拥挤的房间,火速扒了几大口盒饭,又匆匆出了门……

“城”内

做24小时专属家庭医生

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孙玮曾作为家庭医生,管理过明天华城片区。但这一次,他成了真真正正的明天华城小区“专属”家庭医生。

时间回到11月20日。晚上8点多,本在家休息的孙玮接到医院电话,说出现紧急疫情防控任务,全员马上集合!当天,整个周浦地区有140多位密接的密接,需要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连夜找到并联系120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任务繁重,大家分为十组,三人一组,在整个周浦紧急寻人。正当孙玮也打算加入到队伍中去时,领导留住了他,“你另有任务。”考虑到孙玮住在明天华城小区,这么大的小区封闭了,肯定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也将产生众多的医疗需求。“领导,我是家庭医生,又是里面的居民,我就在里面负责大家的健康吧!”孙玮说。

带着一批口罩、手套、防护服,21日凌晨4点,孙玮回到了已经封闭的小区。当天7点,他正式“上岗”,在物业办公室找了一个写字桌当诊台,成了小区的专属家庭医生。

前面三天,整个小区还处于较为慌乱的状态,尤其是一些有基础疾病、有医疗需求的老百姓焦虑较重。“那几天,我每天接了不下100个电话,有时候一个刚接上,另一个电话同时打了进来。”电话那头的孙玮,声音也有些嘶哑。

很快,孙玮和小区内的其他志愿者打成了一片,和外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浦医院形成了联动,小区内千头万绪的医疗健康需求,被这位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安排得妥妥帖帖。

“这是我作为家庭医生的第13年,慢病管理就是我的强项。”虽然手头没有电脑,但孙玮早把各种常用药品目录印在了脑海里。“居民来配药,我先开‘单子’,如果这个药我们中心没有,我也可以给他临时用相同功效的药品替代一下。”孙玮开完“单”就立即联系中心同事,当天就能把药送来,“药可以先‘借’给居民用,第二天再用医保卡支付。特殊时期,老百姓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特殊时期,即使因为医疗需求出小区,也要“闭环管理”。小区封闭后,孙玮和小伙伴们紧急排查,“小区内现有37周以上的孕产妇7人。这些人处于随时待产状态,产前检查也非常重要。”对于这些孕产妇,孙玮已经和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浦医院制定好了应急方案,“每次产检时间已经预约好了,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我们也有预案。”

封闭后的五天时间里,120已经转运了38车次居民外出就医。小区封闭的第二天,孙玮和小伙伴意外发现了一位宫外孕患者,他立即联系自己的单位,紧急协调下,如今这位患者已经转运至周浦医院的隔离病房。“宫外孕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大出血等情况。”孙玮松了口气,“还好还好,我们也算拯救了一个家庭。”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突发状况,这位专属医生就能立刻解决。这些天,孙玮一直神经紧绷,他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就怕出现紧急情况。

“昨天晚上,居委打电话来,一位居民洗澡时玻璃破裂,浑身是血。大家都慌了!”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别急,我马上去看看。”孙玮立即穿上防护服,赶到居民家中。家里一片狼籍,地上满是血、水、碎玻璃,旁边站着已经慌乱不堪的居民。孙玮一个个地查看居民的伤口,并仔细擦拭掉血水,“虽然看着吓人,但是这些伤口总体都不大。也没有碎玻璃嵌在里面。”他当场判定没啥大事,立即安慰了这位受惊的居民,并为他仔细进行了消毒和包扎。

这样的“出诊”,这几天来太频繁了。这样的“家庭医生”体验如何?孙玮笑道,“虽然我做了十几年家庭医生,但是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深刻地体会到老百姓对医生的需要。通过医疗,我深入到了患者的生活之中,让我体会到了诊室里面触及不到的感受。”

孙玮一家老小五口人都住在小区。“我的爱人也是一位医生,这些天,她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还做起我的助手,帮忙解答居民的一些疑问。”孙玮说,“虽然这场疫情把我推到了‘最一线’,但是没有背后团队的有力支撑,越来越高效的运转机制,我一个人是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他也欣喜地看到,居民心理状态也正在快速恢复,“同小区的老患者看到我还给我打招呼,‘孙医生好呀’!”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