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回忆 浦东周家渡的起始、蜕变、再出发

浦东发布
关注原标题:满满的回忆!浦东周家渡的起始、蜕变、再出发!
很久以前,相传在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下游,有一个渡口,由周姓掌管……下面,和小布一起走近周家渡阅读TA的光影故事。老渡口的故事货船、摆渡船、各种起重机……平凡而忙碌的码头拉开了浦东改革开放的序幕。
原先繁华的周家渡老镇,曾是20世纪初轻便铁路和兴化铁厂的产业工人聚居地。
这庞大的钢筋建造群就是江南造船厂。作为一家百年老厂,它历史悠久,享誉全球,是周家渡一道宏伟的风景线。

上世纪80年代开凿的川杨河,打通了黄浦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也是上海建材航运的重要水道。夕阳下,金色河面上长长的拖船队也曾是一道特色景观。

每天早晨着急等待轮渡靠岸的,是浦东浦西两岸的居民。曾经的手抄型公交调度、机车群中流动的人工卖报,离我们似乎已经很远。

出了渡口,就踏上了浦东这片改革的热土。
棚户区生活纪实从渡口出来的上南路,是人们的主要出行道路,主道窄窄的,两侧是棚户区。

前世博时代,周家渡承载“生产岸线”的功能,钢厂的家属、划舢板的老渔民、回沪的老知青、渡口居民生活在这里,棚户林立。

棚户区里家家都是“七十二家房客”,甚至要把生活拓展到弄堂里,揩面刷牙汰衣裳都是家门口的日常。

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28寸“老坦克”在弄堂里穿梭,叮当的车铃声唤醒了大人骑车上班、孩子坐后座去学校的记忆。

阳光下的闲聊攀谈和孩童的奔跑嬉戏,是棚户居民的休闲常态。而远处大楼上的广告牌,正记录着改变这块土地命运的倒计时。

蜕变的序幕
为迎接世博会,2005年开始,伴随几代人记忆的老厂、棚户区或停产、或拆迁,2006年百年渡口正式停航。

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梦想。大红色的动迁横幅,布满周家渡的大街小巷。
为支持世博新城的建设,这里掀起了有史以来单个建设项目的最大规模动迁。在爆破声中,在捶打声中,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幢又一幢熟悉的建筑被夷为平地。

上钢三厂拆除,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拆迁后的周家渡,变成了一片空旷的平地,如同一张蕴含无限可能的空白画纸,待人将它细细绘就。
世博新城建设中
那是一段红火的日子——推土机翻开沉闷的土地,世博新城渐渐现出雏形。
2004年,8号线地铁站开始建设。
2009年,7号线地铁站通车相会。

上南路川杨河桥拓宽了,东明路桥建成了。百年老渡,转型为浦东交通枢纽。
周家渡一天天翻新……狭窄、杂乱、坑洼的街道不见了,主干道浦东南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宽阔、整齐、平坦、四通八达。
密布天空的电杆电线改入地下,周家渡的上空变得开阔明朗。
工人和志愿者们种花、种草、种树,为钢筋水泥的街区添上鸟语花香、绿意盎然。
工人们在40米高空进行阳光谷膜结构施工,新的现代城市天际线即将诞生。
从一位民工的宿舍小窗望去,正是一片辉煌的世博新城。
2010年,周家渡改造一新,再度喜迎八方来客。
翻开崭新篇章
现在的周家渡已翻开崭新一页。后世博时代,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成为年轻人们的最爱,顶级明星演唱会、热门电竞赛事在这里落地。
中华艺术宫里不仅能看展,还开了文创店。
世博源成为又一商业地标、辐射更大区域的综合商业中心,满足居民的逛、吃、买需求。
眺望白莲泾,晴空万里、风轻云净。

镜头拉近,茂密的悬铃木,是周家渡地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缤纷社区为居民送来“美”的生活。
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安享读书时光。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全靠阿姨们一显身手。
来源:浦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