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城墙曾护一城人 如今一路遗迹都诉说着历史

浦东发布
关注原标题:古树/宝塔/炮台…这座墙曾护一城人,如今一路遗迹都诉说着历史…[国庆体验游]
古城墙公园
要想了解一座城,或许走她最繁华的街道,再品她最古老的地方,便可对她了解一二。
463年历史,一座城墙护佑着一城子民,一砖一石见证着一段段烽火历程。

沿新川路一直往东到东门大桥,右侧便是上海仅存的7座古城墙之一:川沙古城墙公园。

园外石墙上,四幅石雕简要图介绍着古城墙建造之初的地形、样貌,简笔雕琢间已让人领略到了一丝古色韵味,为品古城墙做好了铺垫。




步入园内,一块迎客石镇于台阶东侧,像极了古时卫兵护城墙的模样。沿着台阶而下,呈V字形排列的砖块地面更显古朴,如雨后踏游,更能在油润的砖泥间领略到韩愈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词意境。公园广场上时常能见到儿童三两嬉戏、年轻人结伴留影、老者健身踱步其中。



穿过广场,便能一眼望见城墙之上灰墙黑瓦的岳碑亭。碑亭两边对联上书:“精忠报国挽狂澜,保大宋江山半壁。片石书碑题绝唱,存忠臣武穆孤吟。”

亭中竖着一块高165公分、宽82公分的石碑,上刻七绝诗并题:“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落款“岳飞草”,留“岳飞”“鹏举”两印。其中“索余书”后二字因年代久远,早已磨损,无法辨识。



往前一路,满眼大小不一的筑墙青砖,这也是川沙古城墙与其他城墙不同之处——筑墙所用砖石,均来自当时每家每户造房所用石材捐赠,因此用料大小不一,在之后的百年风雨洗礼中,也带来了墙体结构的加速损坏。



信步墙端树下,仿佛让人在横竖青砖间嗅到了古时工匠手中泥土的气息。轻抚一路,又似乎触碰到了古人执砖砌瓦的手——粗糙厚实、坚硬如钢。

砖石铺设的小路两边是绿叶繁花,再往前便是飞檐翘角的三层宝塔,即魁星阁,目前上海地区仅存两座。

魁星,中国古代神话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传说魁星神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可点定中试人的姓名。

1849年,进士何士祁在古城墙东南角上建造了魁星阁,以求奎宿能光顾川沙,接受人间香火,保佑书院世代学子人人学有所成。但在建成117年之后,原有的魁星阁毁于一旦。随后的1987年,旅居香港的陶伯育先生重回故里,踏上城墙,面对损毁的魁星阁痛心疾首,慷慨解囊按照原址、原貌重建,最终于次年建成现今的魁星阁。

魁星阁往外,架有一座油润古朴的火炮,是当年抗击倭寇的12座炮台中唯一留存的一座。
火炮的引信孔、炮尾清晰可辨,孔上已被人抚摸得尽露铜色,在阳光照耀下无比显眼,似乎伴着光线的反射,还能隐约见到火星四溅的情形。



如今火炮虽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它留给后人的警示教育、科学研究价值,却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
魁星阁西侧,石梯伴着城墙弯曲而下,墙边的石群假山为了防止城墙外倾而建,石群上攀着藤蔓绿植,着实添了几分独有情调。

沿路左侧是建于1834年的观澜书院敬业堂。门楣上的两幅对联概括了观澜书院的历史:“何士祁建书院造福四方子弟;黄炎培办学堂培养四海人才”“先哲建堂观澜累代培桃李;后生敬业学子连年出英才”。


由于古城墙原先“包含”在观澜小学内,2010年,以青瓦白墙为界,将古城墙与观澜小学校园进行了分隔,开辟了通道进入古城墙公园。
绕回公园广场至城墙东侧,可见纵深近70米,高约9米的城墙主体,绿植“包裹”着墙体,好似披上了一层“伪装网”,郁郁葱葱间几株百年老树生长于墙体中,这也被园林专家誉为“上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整座城墙古树繁多,且均寄长于墙体,与墙融为一体的奇观也唯有亲临现场方能体会到它的独到。





当年,为了防御倭寇,抗倭英雄乔镗受军门杨宣之命,于嘉靖三十六年正式兴筑动工。人们夜以继日,仅花三个多月便筑墙竣工。建好的川沙城墙周长2公里,高9米,墙基宽近10米,开设东(镇海门)、南(迎瑞门)、西(太平门)、北(拱极门)4个城门、4座吊桥、372垛雉堞、12座炮台。

城墙外,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把城堡紧紧围住,更增添了川沙城的雄伟气势,也为防御外侵增加了又一道坚固屏障。凭借古城墙、护城河,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

如今,见过老川沙城模样的人已不多,从留存的几幅老照片中还能一览当时古城韵味。
古人用智慧筑就了川沙古城,用英勇守护了一城百姓,让后人惊叹之余,何尝又不是对深厚文化的品读呢?


来源:浦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