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资讯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三声mó中,一窥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加速跑”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图说: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明起在沪举办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下同)

一年前,在“秒画”文生图大模型里输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未来感”的提示词,大模型“有点迷糊”:这个“大会”是个啥,和上海又怎么联系起来?

今天,分毫不差的提示词,大模型“动脑”片刻,输出了人们想要的图片: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人们热烈地交流,大屏幕上展示着未来的模样……

这是大模型一年的“成长”,亦是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缩影。明天,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又将在浦江之畔拉开大幕。

毫无疑问,这是属于“大模型”的一年,“模都”竞逐愈发激烈。在大模型再次引爆AI新热潮的现在,在大模型技术及应用不断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记者试图用三声“mó”讲述关于这座城市,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故事。

“模”都:大模型发展热火朝天

上午9时,地铁11号线龙耀路地铁站,出站的人群有两大特点:提着电脑包,拿着咖啡。

周边,腾讯、阿里、微软、无问芯穹、澜码科技等不少大模型初创公司和科技互联网巨头都坐落于此。这几天,上海已经体验起“夏日桑拿”,可当你走进位于徐汇的模速空间、西岸智塔,你更能感受到什么是“热火朝天”。

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上海在大模型这条AI新赛道上跑在前列。2023年9月28日,全国首个、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徐汇滨江成立,不到100天,50余家AI企业入驻这片“新空间”;2024年5月8日,模速空间迎来二期重点企业入驻,迄今已有逾70家企业完全入驻;而三期也在同步规划设计中。

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说,模速空间不断把AI产业链上、中、下游聚集在一起;同时,模速空间运营平台所有的工作只为保障AI企业创新创业,提高社区创新生态的浓度。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市已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商汤“日日新”、稀宇科技“海螺问问”、阶跃星辰“跃问”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

图说:众多大模型产品亮相本届大会

大模型是建立在大算力、大数据和强算法之上的创新应用。为此,上海今年还发布了被称为大模型“11条”的政策——在被视为AI“水电煤”的算力方面,建立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标、资金支持方面开通绿色通道;算力决定模型的速度,而语料决定模型的质量,目前已开源“书生·万卷”等7批数据集,共4200亿Token高质量文本、1TB视频图文混合数据,赋能国内大模型创新……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持续演进,文本、语音、视觉这三种模态的融合模型正逐步迈向成熟。一旦此类大模型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其应用场景将会进一步拓展,实现更多的实际应用。”MiniMax副总裁刘华告诉记者,“而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技术成熟度、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跨学科合作等。”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上海建设“模”都上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首先,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秀的科研机构,为大模型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上海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为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

“摩”登: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

“身高185厘米,体重82公斤。光头部、手臂、手指,就有多达28个主动自由度……”走进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正滔滔不绝地向来访者介绍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这是国内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公版机产品“青龙”。这几天正在抓紧接受训练,“他”的“首秀”舞台正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在现场安排抗冲击、抗扰动、上下斜坡等动态性能展示。”

“青龙”的“训练场”上,摆着鸡翅、薯条等各类仿制品——这可不是用来“过家家”的,而是专门用来训练机器人的道具。邢伯阳表示,通过食品包装等多种实际应用的场景,能让机器人学习抓取、识别等各种技能。这些结合场景的训练都是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赋能千行百业作准备。

“智能制造将是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比如车辆装配的软装上料、下料等工作。”邢伯阳认为。

业内人士判断,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将进入小批量量产元年,产业化落地进度有望超预期。记者获悉,在机器人领域,浦东战略布局完整、产业基础扎实,2023年国内发布了1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4款出自浦东,产业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图说:傅利叶人形机器人GR-1具备行走、避障等功能

其中,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拥有模拟人类体形的头部、躯干和四肢;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其研发的“拂晓”机器人系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

或在酒店门口迎接宾客,或端着菜品穿梭在餐厅……同样诞生在浦东的擎朗智能,让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服务员”走入酒店、餐厅,也让消费者感受到“摩登”生活。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透露,本届大会将展示具备狭窄通道通行、大载重、全景感知和动作反馈交互等特性的擎朗机器人T10,能满足多元化配送需求,提升服务体验。

“人工智能正在走向物理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显著进步推动了智能机器人大规模走进人类生活。未来的人工智能将更深入地融入人类生活,从辅助决策、能力增强,到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李通说,“具身智能将成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技术路线,机器人不仅能够理解物理世界,还能在其中灵活操作,最终实现与人类的无缝协作。”

他告诉记者,越发达的地方,劳动力越昂贵,对机器人的需求就越大。尤其在餐厅,送餐机器人的需求仍处于“喂不饱”状态。

“魔”力:以会兴业更以会聚才

就在上个月,晶泰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这家以量子物理、AI与机器人驱动创新的研发平台企业,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喜获“SAIL”大奖和“镇馆之宝”。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魔力”,助力他们成为学术和工业界创新研发的重要伙伴。

晶泰科技,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会兴业”的代表。自2017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产业,2018年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了。这些年来,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发布,一大批项目实现产融对接……大会链接全球顶级资源,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记者获悉,这几年,上海AI规上企业从2018年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

“这几年,通过大会的影响力,汇聚全球越来越多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他们通过大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动力,同时将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推介给全球更多用户和企业。”MiniMax副总裁刘华感慨。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魔力”,不止于“兴业”,更在于“聚才”。推动产业发展的除了顶端的领军人物,还有一股实力不俗的新锐力量,他们构成了人才金字塔的坚实基座,并吸引众多有志青年奔赴而来。

从2018年至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从10万增长到25万,约占全国1/3。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些创新的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提示词工程师等,这些新兴岗位也为年轻人带来新行业中的新发展空间。而在奖励方面,申城实施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2万多名关键岗位的核心人员拿到这方面的奖励。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2023级联培博士生Liam,本科学的是测绘。去年,他跨专业加入实验室,参与城市实景三维生成大模型“书生·天际”的项目,首批建模范围包括陆家嘴、朱家角、世纪公园和西岸等地。如今,Liam会自豪地拿着“书生·天际”的视频向亲友“炫耀”:“看,这就是我平时待的地方,上海的西岸智塔,里面全是搞AI的!”

一直以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在积极打造各项赛事和奖项,助力形成AI产业的高品质人才生态——“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鼓励全球人才创新性研究,今年共征集全球优秀论文159篇,国际论文占10%;云帆奖遴选最具潜力青年技术人才,五年累计评选出123位顶级获奖者。今年海外申报人占比近30%,申报人才背景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等“最前沿”方向。

“上海将继续敞开怀抱并提供肥沃土壤,吸引、汇聚、成就各类人工智能人才。”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表示。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三声mó中,一窥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加速跑”》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