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资讯

50件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公布 涉疫情防控智慧养老等

摘要: 近日,50件代表了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最新成果的案例向社会公布。据悉,“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自11月启动以来,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踊跃参与,共申报案例逾200件。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50件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案例脱颖而出。评审专家认为,这些案例精准反映了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亮点和可行做法。

原标题:50件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公布,“人民城市”的社会治理中彰显基层智慧

社区食堂、理发店、电影吧,一系列便民配套集聚在一起,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方便。走进徐汇区天平街道的“邻里汇”,原来的文保建筑如今成为了社区公共空间,全方位满足居民服务需求。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有益尝试,带动了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近日,50件代表了上海社会治理创新最新成果的案例向社会公布。据悉,“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自11月启动以来,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踊跃参与,共申报案例逾200件。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50件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的案例脱颖而出。评审专家认为,这些案例精准反映了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亮点和可行做法。

这些案例中,既有“急”问题。疫情防控是今年的头等大事。浦东新区通过打造“城市大脑”,横向整合各专业部门资源,在全市率先上线区级“新冠疫情防控系统”,实现了管理信息的“全域共享”,构建了智能闭环的管理体系。

这些案例中,也有“缓”问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的发展都将与老龄化并存,各区、各单位对症下药、分类施策。徐汇区在寸土寸金的衡复风貌区建设了“66梧桐院·邻里汇”,黄浦区推进旧区改造和微更新、微治理,长宁区普及智能水表等智慧养老设备,闵行区从物业治理着手组建“红色物业”联席会议,上海农商银行发放超百万张定制的“敬老卡”。不同的政策,相同的目标——让老有所养更安心、更放心。

这些案例中,还有不少“老”问题。多年来,近铁城市广场分属普陀长风新村街道和长征镇管辖,带来了诸多不便。以理顺管辖权为契机,普陀区成立由多方共建的“楼委会”,结束了一楼“两管”的命运,揭开一楼“一服”的新篇章。

这些案例中,仍需破解“新”问题。今年以来,“非接触式”外卖成为“宅男宅女”的刚需。为避免食品配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出了三个版本的“食安封签”,发动保险公司、商场等市场要素的力量加快普及,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地方标准,让“封签”有“制”可依。

未来,上海还将关注“更大范围解决问题”。比如,小区里的流浪猫似乎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静安“以小见大”,以“自治金”的形式鼓励居民、第三方专业团队等形成合力,为流浪猫进行救治、登录领养平台,再由居民科学喂养,实现可持续的自治自理良性循环。相关经验已进一步用于帮困扶贫、助老助学、公共治理、社区发展等方方面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