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政务频道

加强社区工作者建设和激励关怀 浦东推出15条新举措

浦东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直击引领区]加强社区工作者建设和激励关怀,浦东推出15条新举措

在陆家嘴街道隧成居民区担任居委会主任的社工李佳元,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憧憬;从高桥镇转到金杨新村街道工作的社工杨许红,得以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浦东新区新近出台的《浦东新区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建设和激励关怀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社工15条”),让不少社工深受鼓舞。

围绕深化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若干措施要求,2022年9月,新区出台《浦东新区关于深入实施“班长工程”进一步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激励关怀的若干举措》(“激励关怀15条”)。今年4月,在新区区委党建办牵头下,新区区委组织部、新区民政局、新区地工委、新区财政局、新区人社局和新区农业农村委6部门联合印发了“社工15条”,推进实现基层社工“队伍建设有机制有平台、人才培养有标杆有后备,个人职业有目标有归属”的目标,根据新时期基层治理形势,进一步完善发展机制,加大激励关怀,促进队伍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两个“15条”相呼应、相衔接,努力打造从居村党组织带头人到广大社工各有激励、梯次发展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体化格局。

促进基层力量快速补充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居民区和街镇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由街镇保障全部经费并统一管理使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全日制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居民区社工、街镇中心社工和镇管社区社工三类。

本次出台的“社工15条”,主要在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拓展队伍来源、打通城乡交流、提升队伍素质以及增强职业认同度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同时进一步突出基层干部队伍“块属块管块用”导向,赋予街镇更多用人主导权,激发主动性。

“社工15条”出台后,新区根据社工不同类别采用不同额度配置办法。针对街镇中心社工额度,按照街镇规模大小(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实施分档核定;针对居民区社工额度,按照居委会管辖户数规模实施标准化配置,一般500户至2000户的居民区安排5至11名。

此外,新区还在全市首次探索尝试,将社工额度配备与居民区老龄人口相挂钩,针对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较高的街镇适当增加额度,确保基层人手力量和工作体量精准匹配。例如,针对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达到25%、30%和35%以上的街镇,分别按照本街镇居民区社工总额度的5%、8%和10%,相应增加社工额度,具体由街镇统筹使用。

根据“社工15条”政策措施,新区一次性新增了7000多名额度,调整后,浦东新区现有社工总额度约2.5万名,其中居民区和镇管社区社工额度为1.2万名,街镇中心社工额度1.3万名。按照2022年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相关文件要求,每万城镇常住人口社工配置不少于18人,浦东目前实有力量配置已达20人,大大加强了基层人力保障。

与此同时,新区还在增强选人用人的灵活性。在现有面上社工来源主要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及少量居民区换届选举吸纳选任的基础上,“社工15条”在全市率先拓展了队伍来源渠道,从严格执行逢进必考转变为更加注重择优录用,针对退役士兵、“三支一扶”、有志青年等特定对象,以及持有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经街镇考试或考核,可直接纳入社工队伍。

在此基础上,新区鼓励各街镇积极培养发展社区志愿者,从中挖掘社区能人、达人,并通过规定程序吸纳进入社工队伍,一方面是增加街镇的主导权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针对上述对象通过简化流程、缩短招录的环节时间,也促进基层力量的快速补充。

激发个人干劲闯劲

“社工15条”还致力于维护社工切身利益,激发个人干劲闯劲。例如,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工负责人、主管和工作人员三类岗位设置以及比例分配,让社工感到日常有激励,职业有奔头,发展有方向。针对表现优秀的普通社工,加大培养力度,帮助其逐步晋升,成长为居委会主任和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加大从优秀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力度。

2018年来到隧成居民区工作的李佳元,凭借出色的表现在2021年获评浦东新区金牌社工,同年6月出任居委会主任。在她看来,新区推出的“社工15条”,“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社工这份职业愈发光明的前景,只要干得好,未来的选择更加多样,这样我就有了更明确的工作目标,对未来也更有期待。”

与此同时,针对因公伤病或生活困难的社工,“社工15条”提出通过居村关爱基金予以关怀慰问等,同时多方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促进社工安心工作,扎根基层。“社工15条”还提出加大培养和推荐新区、市级和国家级“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典型代表,加强宣传表彰,提升社工的职业荣誉感。

此外,“社工15条”还致力于畅通社工交流,推进队伍建设一体化。例如,深化跨街镇交流,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社工允许在街镇之间有序流动,既促进属地化社工与岗位精准匹配,也解决了部分社工上班通勤不便的现实困难。此外,新区还将积极请求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探索社工在全市范围内交流。

杨许红就是跨街镇交流的受益者之一。她此前在高桥镇工作,2021年搬至金杨新村街道居住,今年4月通过跨街镇交流成为了金杨的一名社工。“社区工作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能够在居住地工作,不仅能够把之前的社工工作经验带过来,同时也更有归属感,还能兼顾工作和家庭,让家庭成员的支持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她说。

此外,“社工15条”还在全市率先打通居村交流通道,明确村“两委”成员和“两委”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参加居民区选举,成为居民区“两委”成员,进入社工队伍。村“两委”成员转岗至居民区,如符合相关条件,经镇综合考察合格后,可申请纳入社工队伍。社工在村里轮岗,可保留社工身份,并且个人在居民区社工与村“两委”工作人员两种身份间,可就高享受相应待遇。如此一来,既方便各镇统筹培养和使用居村干部,又切实保障社工个人利益,为推进城乡社工队伍一体化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

社工队伍素质提升

据悉,浦东新区目前社工整体队伍平均年龄39岁,中共党员约占3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8%,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占比14%。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到“十四五”末,新区计划将持证社工比例增加到22%。

针对社工队伍素质提升,除了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以外,“社工15条”主要从两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方面建立新入职社工居村服务制度,尤其是街镇中心社工和镇管社区社工入职第一年,均由街镇统一安排到居村锻炼,并尽量安排至重难点居村或重要岗位,明确具体任务、安排带教老师,锻炼时长一般不少于6个月,强调培养社工与群众打交道,开展群众工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区级职能部门与街镇联动,通过举办培训、提供相关服务、实施专业补贴等措施,鼓励社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促进越来越多社工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树立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增强实务工作技能,全面提升专业化人员比例。

为提升培训效果,新区将进一步研究推进“四个一”建设,包括建立一套社工培训精品课程菜单、打造一批社工实训基地,建立一个成长导师团、丰富一个网上智库,同时指导街镇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建设形成街镇社工特色培训资源,为确保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入职两年的高桥镇潼港一村居民区社工葛迪文告诉记者,区里会组织金牌社工以及社工示范班等培训,镇里也有星苗计划、明星社工的培训,让自己提高工作能力,更对事业发展有了憧憬。“15条激励措施,又将社工发展的宏观蓝图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给予了我们新时代社工多维度的职业视角,为我们立好了事业发展的航向标。”他说。

此外,新区今年还将围绕居村减负,依托“社区云”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强智能化支撑,推进数据信息居村共享,切实帮助居村干部减少台账工作负担,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多管齐下,保障基层有人做事,而且要能做成事。

浦东新区民政局局长周小平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区委组织部、区地工委、区人社局等相关部门,针对“社工15条”逐一分解、细化措施,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文件落地见效。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