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第一座公园 曾经上海最大的公园 带你揭秘“公园百年史”

上海闵行
关注原标题:闵行第一座公园、曾经上海最大的公园……带你揭秘“公园百年史”
你可知道闵行第一座公园是哪个?曾经全市最大的公园又是谁?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桂林公园,都曾属于上海县?在行政区划的不断沿革中,闵行的公园也随之变迁。小编带你揭秘闵行百年公园史。
20世纪三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公”园多来自私家花园
20世纪30年代,闵行境内园林建设,一是西郊地区(虹桥路一带),有沙逊别墅、白公馆、姚家花园;二是龙华、漕河泾地区,有黄家花园、曹氏墓园、康健园及冠生园等;三是北桥地区花木场圃;四是散出各地的零星花园,如新泾赵家花园,莘庄杨家花园,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莘庄公园。
位于莘浜路421号的莘庄公园,东临莘西路、北邻莘浜路、南与西有郁家浜围绕,总面积38785平方米。1930年由杨氏种植果梅16.5亩建园,取名莘野梅园,俗称杨家花园。1951年土改时归公,由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进行改建。同年以莘庄公园名称开放后,经多次拓扩改造,开凿河渠,堆筑假山,建亭设桥,有了现在的规模。园内以梅树为主,配植松、竹、柏、香樟等常绿树种。有梅树四百余株,梅桩四百余盘,品种有三十余种。

1950年代的莘庄公园。也是多部经典影片取景地(区档案馆 供图)
桂林公园位于桂林路128号,建于1929年,1932年竣工。原系上海黑社会大佬黄金荣私人别墅,又名黄家花园。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园内关帝庙、内宅、静观庐等建筑被日军毁坏,大批树木遭损。抗战胜利后,黄曾作修葺,解放前夕又遭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1957年由上海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并进行全面修复。因园内遍植桂花树,故易名为桂林公园。1958年对外开放;1985年向东侧扩建,1988年10月对外开放。

漕溪公园西临漕溪路,东近漕东支路,北靠漕东二路,南接漕东三路,全园面积3.13万平方米。公园南半部原为解放前上海棉布商曹钟煌(启明)祖茔所在,又称曹家花园,建于1931年,1935年落成。墓园总面积为1.88万平方米,其中绿地8800平方米,墓地7800平方米,停车场2200平方米。

漕溪公园同时期的私家园林还有敏园等。民国十一年(1922),沪闵公路建成后,为吸纳人气,主持修筑沪闵公路的核心人物李英石集资在闵行汽车站附近购田40亩,仿效私家园林半淞园的模式在近沪闵路的镇东部(今沪闵路以西,华坪路东段)兴建一处公园,取闵行古称“敏行”,将公园定名为敏园。公园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当时引起上海城区市民广泛关注:“沪郊也有大公园了。”

新中国成立后至“撤二建一”前
公园之多曾居上海各区县之首
主要是1949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重心在老闵行地区,作为上海县,当时新建了一批公园。1960-1964年、1981-1992年,老闵行地区两次独立建区。1960年7月23日建成开放红园,也是闵行区第一座公园。红园位于江川路354号,南临江川路,东邻红园路,西接瑞丽新村,北至宾川路。全园面积40800平方米,1960年初区政府将上海汽轮机厂绿地红园与毗邻的子弟小学以及部分农田等辟建为公园,1960年7月23日建成开放,取名“小公园”。园内大量种植红叶李、青枫、红枫、三角枫等红叶树种,为了更好体现造园意境,1962年改名为“红园”。

1994年时的红园(区档案馆 供图)
据1984年统计,上海县共有7座公园,分别是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桂林公园、漕溪公园、龙华公园、莘庄公园、康健园,总面积2390亩。公园之多,居上海市各区县之首,其中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是全市仅有的两座专业公园,占地2075亩;其余5座占地315亩,以江南园林风格见长,是市郊游览胜地,桂林桂花,漕溪牡丹,莘庄梅花,在全市公园独树一帜,龙华桃花,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

上海西郊公园。1954年5月25日开园,当时上海市最大的公园(区档案馆 供图)
龙华苗圃,1954年建成。也就是之后的上海植物园。

龙华公园,1957年(区档案馆 供图)
上述7座公园中除莘庄公园,其余6座——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康健园、桂林公园、龙华公园、漕溪公园在20世纪8、90年代因区划调整相继划给长宁区和徐汇区。

这一时期,除了红园,还有一座值得记载的是闵行公园。闵行公园位于沪闵路249号,东临横泾港,西靠沪闵路,占地6.06万平方米。1980年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建设公园,由市园林管理局设计室总体规划及绿化设计,闵行区园林管理所组织施工。1985年10月动工,1988年10月1日开放。园内建有棚架长廊、大型假山盆景、猴山、荷花池、磨茹亭、假山等,以高大乔木、四季花木和高低错落的绿篱分隔空间。
“撤二建一”后城市化的20多年间
全区范围东西南北中批量建公园
现在的闵行区是1992年底由原闵行区和上海县合并而成,截止2015年共有21座公园。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公园有莘城中央公园、古藤园、水生园及闵行体育公园等。另有1993年8月建成开放的旗忠公园,1998年竣工开放的吴泾公园,1999年1月建成开放的陈行公园,2001年8月份竣工的纪王公园,2002年5月开放的华漕公园,2004年8月竣工的诸翟公园,2004年8月底建成开园的颛桥公园等。
莘城中央公园由上海园林设计院和交大园林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其园林风格融国外规则式园林与中国现代园林为一体,体现了自然风景与人工造景相统一,提供市民可游可娱可留乐趣无穷的休闲场所。公园占地4.3公顷(约65亩),1999年12月建成开园。

莘城中央公园,1999年12月建成开园
古藤园位于临沧路148号,占地面积4948平方米,座落在上海成陆前的古海岸沙冈之上,原址曾是一乡间集镇,因有明代嘉靖年间诗人董宜阳手植的古紫藤而得名,俗称“紫藤棚”。为保护这株沪上最古老的紫藤,开发旅游文化资源,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的拨款660万元兴建“古藤园”,1999年12月开放。

古藤园,曾是乡间集镇,1999年改扩建后对外开放(区档案馆 供图)
韩湘水博园是市郊旅游重点项目,位于江川路3805号,是马桥镇彭渡村3000村民为保护上海饮用取水口安全而建的一个水生态园林,占地400亩,毗邻黄浦江。它是一座古桥博物馆,也是一片名木古树的保护区,更是上海难得一见的集齐水、桥、亭、台、楼、阁、树、花、草、木的古典园林。2002年兴建。

韩湘水博园(区档案馆 供图)
水生园也叫闵行开发区生态公园,是建在轻轨终点站的大型绿地。南起江川路,北至剑川路,东自绿春路企业西侧,西临昆阳路;工农河、东川路、莘闵轻轨贯穿其中,占地约600亩。公园按自然地形规划成自北向南块风格各异的绿地:南块为西洋园和企业园;中段为湿地水生园;北段为生产观光农艺园。

水生园,2004年7月30日开园(区档案馆 供图)
位于新镇路456号的闵行体育公园是上海市环城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1260亩。公园位于环西大道西,顾戴路北,新镇路东,农南路南。公园设有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热带风暴水上活动中心及10个景区和各种体育健身设施。

闵行体育公园,2004年1月建成(方忠麟 摄)

2020年时的闵行体育公园(宋爱民 供图)
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时期
多种形态公园井喷发展遍地开花
这一时期闵行的公园建设可谓“井喷式”。北部有虹桥商务区的四大绿地,中部的闵行文化公园、莘庄梅园等相继建成,南部的浦江第一湾公园及东部的浦江郊野公园,等等,都极大地改善了城区面貌、提升了生态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综合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多种形态的公园,以及各种总长200公里的绿道建设,让闵行变得越来越生态宜居。闵行文化公园北起吴中路,南到漕宝路,西临新镇路,东达A20外环线,面积约43万平方米(645亩),功能定位为“生态为主、文化为魂、与七宝生态商务区相呼应”;是上海市外环生态建设“长藤结瓜”的重要节点,2013年3月一期建成开放。

闵行文化公园二期,2014年(崔松鸽 摄)
浦江郊野公园是一座以森林游憩、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园,坐落于黄浦江东侧,大治河以北的浦江镇。汇集“郊野、艺术、秋景”三大理念的复合型功能,是浦江郊野公园重要特点。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一期开园范围5.82平方公里,是上海7个先行试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拥有5.3公里的黄浦江岸线资源、成片的林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上海规划建设的各郊野公园中最靠近市中心的一个。上海第一个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郊野公园。2017年7月对外开放。

浦江郊野公园,(朱祥明 2017年8月 摄)
蜿蜒曲折的黄浦江,在流经闵行吴泾时转了个弯,形成“L”形直角的独特河道景观,这就是“浦江第一湾”,作为明永乐年间遗留下来,并持续发挥巨大功能的历史性水利工程——叶宗行主导的“浦江合流”工程的起点,“浦江第一湾”是较为特殊的城市历史景观。浦江第一湾公园原为紫竹滨江样板段,2019年1月正式被命名为浦江第一湾滨江公园。

浦江第一湾公园(骆山鹰 供图)
OURDREAM创新开放 生态人文从早期古典特色的私家园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典现代融合的园林,再到“撤二建一”后集中建设的风格多样的公园,以至近年来文化公园、郊野公园、浦江第一湾,再到如今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街心绿地、生态廊道等多种绿化形态全区开花。闵行离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现代化主城区越来越近。
来源:今日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