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上海 政务频道

上海注册机动车达469.1万辆 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增长迅速

浦东发布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上海注册机动车达469.1万辆!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增长迅速

3月31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年报》显示,至2020年,全市注册机动车达469.1万辆,其中小客车同比增加26.7万辆,但工作日出行强度有所降低。同时,交通出行结构更趋完善,轨道交通已经成为通勤的主体交通方式。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道路交通需求于2020年上半年基本恢复,4月快速路工作日拥堵指数超过同期水平,同比增长4%。6月市域公路网恢复到常态水平,下半年路网日均流量136.6万辆次,同比增长11.5%。公共交通和城市客运于下半年逐渐复苏,轨道全网(含磁浮)9月日均客运量987万乘次,恢复至同期的92%,12月工作日最高客流已接近疫情前的1200万乘次水平。

“这说明上海交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韧性,而2020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交通设施体系更加健全,交通需求和运行特征呈现结构性变化。”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城市综合交通研究所副所长邵丹表示。

伴随着经济复苏,市区号牌和新能源号牌小客车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年报》显示,至2020年,全市注册机动车469.1万辆,其中,小客车397.1万辆,同比增加26.7万辆。市区号牌上牌量同比增加11.5万辆;沪C号牌上牌量同比增加5万辆;新能源汽车推广量12.1万辆,创历史新高,累计推广量已达42.4万辆。具有市域通行权的沪牌以及新能源号牌持续快速增长,合计增加21.7万辆,为2019年的1.5倍。而具有部分区域通行权的沪C号牌增速显著放缓。此外,根据保险同业公会统计,在本市购买保险的外牌车辆为154.9万辆,同比减少约10万辆。

2020年天目路立交改造工程、龙东高架路、龙耀路越江隧道东延伸(济阳路至长清路段)等项目陆续完成施工并开放交通,骨干路网体系更加健全。同时,实施了快速路外牌小客车限行调整政策(新增10-15点限行时段),快速路系统平峰时段运行有所改善,10-15点平均小时流量环比下降12%;地面道路运行基本稳定,中心城地面干道平峰车速在25公里/小时左右。但受具有市域通行权的沪牌以及新能源号牌小客车持续增长的影响,高峰时段快速路系统运行压力依然较大,早、晚高峰拥堵指数环比分别上升3.4%、5.7%,早、晚高峰车速分别为37.4公里/小时、39.5公里/小时,中心城地面干道高峰车速维持在18公里/小时左右。2020年第四季度中心城快速路拥堵区段为23个,同比增加了5个,主要集中在浦西的内环、中环及外环区域,浦东地区总体上仍保持了相对较好的交通状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一体化、新城发力等战略快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将迎来更大发展契机。

邵丹表示,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复苏,预计交通服务人口进一步增加,加上进博会、花博会等各类重大活动,交通运行压力持续加大,对城市交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今年涉及对外交通枢纽、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道路等方面的50余项重大和大型工程项目将加速推进。预计续建项目如军工路快速工程、武宁路快速化、G15嘉浏段拓宽改建等对区域交通影响将进一步扩大。而新开工项目中,内环高架更新工程、漕宝路快速路、沪苏湖铁路上海段、杨高路改建工程、浦东机场T3航站楼建设等项目对交通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大。年内济阳路(卢浦大桥-闵行区界)快速化、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3公路)改建、浦江路越江隧道、S7公路(月罗公路-宝钱公路)陆续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4号线建成投运,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

同时,在拉动内需、新能源车推广等政策背景下,随着具有市域通行权的小客车快速增加,道路高峰运行压力,停车压力将有所增加。预计2021年轨道交通工作日均客运量规模将达到1150万乘次,较2019年小幅增长,其中新开通线路区段(10号线二期、18号线南段,15号线)工作日均客流在50万乘次左右,这对换乘接驳组织、疫情防控以及大客流应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图片: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